古城墻遺址,在今縣治,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1369),全用塊石砌成,周長五里九十六步,高二丈六尺,寬一丈五尺,四周有城門五扇。崇禎末年(1644),農(nóng)民起義軍攻占縣城后,發(fā)動士民增修,加高培厚。清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大修一次,用古青磚在城墻頂上加砌女墻護體。此后,各鄉(xiāng)里民眾分段維修,至民國時期,城墻保持完好。1944年,日本侵略者犯境,古城遭轟炸,城墻多出崩塌。解放后,為便利縣城交通,拆除部分城垣及北門、西門石拱,F(xiàn)僅存西門至濂溪電影院、西門至南門(灣里街段)、南門至東門三段城垣及東、南二門石拱,F(xiàn)為永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歷史論起古來,道州古城墻比西安古城墻還要早筑三年,創(chuàng)建于隋大業(yè)十一年(615年),但當時是土筑的城墻。我們今天看到的,是明初改筑的石城墻。朱元璋打下江山后,重新擺布全國一盤棋,于洪武元年(1368),把道州路改為道州府。第二年,就把府治營道的城墻用高大厚實的石塊重砌了……
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