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名臣包拯,在肇慶任端州知郡事3年,為官清廉,大辦實事,造福端州。當時居民因長年飲用不潔凈的水,瘟疫、疾病時有發(fā)生。包拯發(fā)動群眾在城區(qū)開挖水井7口。居民感激包公,將這7口水井稱為包公井。肇慶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數不勝數,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飲用水井。由于包公井年代久遠,7口井在何處,卻鮮為人知。據元末明初郡人董源《義井記》云:“相傳郡城包公所鑿之井有七:一在府治內。在府治西岳廟旁則第二井也。在縣學前街南,俗稱義井,則第三井也。其四是分司巷口。其五在廣濟倉右。其六在北門之左。其七在主帥堂前!泵髂┣宄踔麑W者屈大均《廣東新語》云:“包孝肅為端州守,嘗穿七井。城以內五,城以外二,以象七星。其在西門外者,曰龍頂崗井,居民環(huán)抱,清源滑甘,為七井之最。”現保存至今,影響最大的水井有三。其一:府治內,即今麗譙樓背后第一民醫(yī)院內(麗譙樓元末明初均為肇慶府衙所在地)。該井相傳為包公鎖妖井,有“包捉陸放馬成……
[詳細]